

白家镇的劳动模范群体岳龙芳、汪江波、叶清源分享自己的劳动故事
\n勤劳的我们
\n——走进“劳模乡”的遐思
\n文/白色黑熊
\n有人说,全世界最勤劳的是中国人。
\n什么是勤劳?走进垫江县白家镇也许能得到启发和答案。
\n已过耄耋之年的岳龙芳是上世纪80年代,从白家乡走出来的全国劳模。彼时,刚过不惑之年的岳龙芳带着村民开荒,把荒野变成橙林。
\n时光如白驹过隙,现在的白家镇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瓜果之乡”,岳龙芳却老了,佝偻着背,蹒跚前行,曾经的精气神化进了泥土。她住在高高的山丘上,站在家门口的地坝上,能俯瞰长寿湖。这里是湖泊的终点,却不是白家镇人勤劳的尾章。
\n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白家镇已先后涌现出了4名“全国劳动模范”和3名“重庆市级劳动模范”,成为全国少有、重庆市唯一的“劳模之乡”。
\n小镇上的人,血液里天然流淌着“勤劳”二字。
\n我们因何而勤劳?
\n远远望着被人群簇拥的岳龙芳云配资,如果五年前奶奶不去世,她现在应该也快满八十。奶奶是我记忆里“劳动”的具象化,小时候回老家,春天会看见她在地里播种,夏天会看见她在玉米地里收割,秋天会看见她在地坝上晾晒,冬天会看见她在山上劈柴。
\n空闲时,她会在我面前满眼悲悯地回忆往事,说她和爷爷在困难的岁月里为了养活五个孩子,有多么辛苦。每当这时,年幼的我只会睁着双懵懂的眼睛傻傻地问:“什么是困难?”
\n她会有一句没一句的解释,说人啦不干活就只能饿死,不劳动冬天就没有鞋穿,锅里的稀饭不够七个人分,手里的余钱供不了五个孩子上学……
\n奶奶那代人的勤劳,是为了生存。
\n她的勤劳像荒漠里的沙,大海里的水,没有姓名,没有墓碑,甚至没换来晚年的幸福,然后她就去世了。沧海一粟,出现然后消失。但她的生命和她不服输又倔强的性格顺着时间长河,流进了我和爸爸的血脉之中。
\n
1983年,岳龙芳带领村民开荒种夏橙。
\n比起在农村的爷爷和奶奶,爸爸在我眼里,似乎没那么勤劳。
\n他不会下地干活,还喜欢熬夜和睡懒觉。懂事后才明白,他的勤劳不在体力而在脑力。为了给我的未来增加更多可能性,为了许我一个更好的明天,他同样在努力工作,他要在一次次机构改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,甚至多次试图创业,以期更上一层楼。
\n他曾在创业遇到瓶颈期时彻夜难眠,曾在自己的弟弟遭遇祸事时一夜白头。他的劳动时常夹杂着忧虑和痛苦,担心不往前走就会被抛在人群和时代的后面。滚滚红尘像条鞭子,赶着他只能不断前行。他的劳动似乎并不伟大,他不过是作为一个男人,在撑起一个家,全天下不计其数的男人都是这样,一切显得那么理所当然,又天经地义。
\n爸爸那代人的勤劳,是为了追寻更美好的生活。
\n前人勤勤恳恳,任劳任怨,像黄牛般耕耘中华大地,在他们的铺垫下,我们这代人总算赶上了好时候。科技发达了,福利制度完善了,乡村振兴了,村民脱贫了,没有人会再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问题了。
\n那我们这代人,为什么还要勤劳?
\n当生存危机解除,当生活已经变得美好,比起奶奶那代人,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劳动少了份韧劲,比起爸爸那代人,又还少了份动力,但我们和祖辈、父辈一样,相信劳动的形式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发生改变,但劳动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,就像太阳东升西落般不需要缘由。人,终究是拥有智慧的生物,当劳动有了新的精神内核,我们仍然是勤劳的人。
\n我们会在做一件事时更精益求精,因为没有了生存危机,我们持有的就可以是不计回报的好奇、热情和挚爱。
\n我们这代人,是为更自由而勤劳,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勤劳,为满足精神需求而勤劳。我们的劳动,是将梦境变为现实,是为幻想付诸实践。
\n不用责备我们年轻一代未经磨难而表现出的放纵不羁和漫不经心,没有哪代人会是垮掉的一代,天塌下来也垮不掉。泥沟里的蝼蚁在遭遇洪流时,都知道往高处爬,人不可能不会。因着前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,年轻人在劳动时得以喘息、不用拼命,但如果时代给我们下达任务,历史将赋予我们使命,我们必将改头换面、勤勤恳恳、日夜兼程。
\n岳龙芳已在众人的簇拥下回了屋,翻腾的思绪却依旧随风而舞。
\n究竟什么是勤劳?是费尽毕生力气撑起“小家”,是无私奉献成全“大家”。“劳模”是个人的勋章,也是时代给予建设者的荣誉。从开垦荒山,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,每一个劳模的故事都不一样,但每一个故事都有同样的一个主题——劳动。
\n不管社会怎么发展,“劳模”精神永远不会过时。
\n作者简介,白色黑熊,重庆市作协会员、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协会员。
\n图片来源:垫江社科在线
\n
云配资
配查查股票配资监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